练拳时,如果松开就往下坠,这就是散了,或者出现所谓劲直往下坠的现象,形成重心下沉,则容易僵硬。要先解决人体往下坠的问题,就要注意立身中正,在保持提顶竖项之意时,要多感觉尾闾下垂。这也是杨澄甫提出的“脊梁与尾闾,宜垂直不偏”的要求。很多人说要微收尾闾或命门外凸。对这样的提法,要注意练功处于不同阶段和不同人的身形体质问题。有的人命门外撑,容易练成驼背,有的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,就不能讲命门外凸,命门反而应当往里面走。
虽然是同样的一个要领,不同的人用起来也不同。松开,就是各个关节都松开,是整体的松,是在心气神意放松的同时全身肌肉放松,从头颈、脊背、肩胸、腰胯、手肘、膝脚各部关节松透,恢复自然,而且始终如一。
要注意,太极拳讲松柔,实际上在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。
悬顶时一方面要头容正直,头顶百会穴有微微上顶之意,但同时整个身体放松,保持自然下垂状态,如果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,脊柱关节放松,要注意悬顶的同时微收下颌,竖项,将颈部关节竖起来,颈椎关节的小韧带松开,如此悬顶才不会僵滞。
到肩膀时要注意松肩井穴,到肘部时要注意松曲池穴,到手部时要注意松劳官穴。
肩部是比较难放松的地方,肩关节松不开,其他地方也很难松开。所以有“肩寒全身僵,肩紧全身滞”的说法。
含胸拔背的提法近几年有争议,有人提出展胸、开胸、敞胸的理论,都有一定的道理。但含胸拔背的提法,无论在养生或技击角度,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涵义。含胸拔背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,含胸动作做得不好,就会影响背部的放松,而脊背部为重要的内劲转换之所在,胸背部不能松开,自然会影响“力由脊发”。
所谓含胸,主要是指胸部有向内虚涵之意,放松自然,如此则可防止胸部外挺,呼吸不畅。但含胸不是向内缩胸,内缩则易成驼背,同样妨碍呼吸的顺畅,影响练拳时的姿势和健康。
关于胸部的松,还有一种空胸的提法,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,这也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练法,不过,在初级阶段无须求太多。
能含胸,自然能拔背。所谓拔,就是向上拔起之意。在初级阶段而言,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生挺拔感,背部肌肉有舒展而微微隆起之意。一产生拔背感,脊柱自然节节松开沉落,拳势则易有气魄。
到腰胯部,在初级阶段,练太极拳讲立腰松胯,但同时要注意腰的直与沉,这也是腰部的对拉之意。腰部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地位非常重要,古典拳论中有“腰为纛”“以腰为轴”“命意源头在腰隙”等提法,但太极拳的练习是一层功夫一层体悟的事,初级阶段体会“以腰为轴”的意义与中、高级阶段全然不同,中、高级阶段重点体会的是“中空之势"。
胯部的放松在太极拳练习中同样很重要,因为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,髋关节松不开,腰腿的动作就不能灵活协调。初学者体会胯松的问题,只要是上面有提顶之意,下面有尾闾垂直下坠,臀部内收,好像要坐板凳而未坐之时的感觉就可以了。
一般人觉得胯难松,是因为受平常感觉的错误影响。脚下松,脚趾松开后,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,有的人叫“虚地”,有的人称“脚心吻地”,都有说法,但最好的感觉就是自然放松,最初还是讲平稳均匀的分布,这也就是所谓的“脚心空”。
松开,在抓大的结构方面,重点是肩、肘、腕、腰、胯、膝、脚的节节松开,但不是节节贯穿。节节贯穿的程度已到内劲练习的阶段,到那时要能够一气贯通。但节节松开是基础,松不开,内气就无法通过。